随笔丨颅底外科学习感悟(一)
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文献阅读:颅底外科学习感悟随笔,欢迎阅读、分享!
(一)
其一,磨钻。
开颅妙用磨钻,标志着一种开颅水平,一种开颅境界。如,磨平蝶骨嵴,使前中颅窝“平坦”;又如,磨除乳突骨质,充分暴露乙状窦。
当一名神经外科医生,有机会并胜任磨除前床突、岩尖、内听道后壁、颈静脉结节的时候,这标志着手术技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,这也是向手术艺术挺进的标志之一。
其二,吸引器。
妙用吸引器,争取使肿瘤的出血局限在肿瘤表面,不让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。
当分块切除脑膜瘤、神经鞘瘤时,上述之说,不难实现。但是,当分块切除高级别胶质瘤,或者被迫分块切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时,则很难实现将出血控制在占位的表面,蛛网膜下腔或脑池常常有积血。
最大限度的限制出血流散,这是一种先进理念。
其三,双极电凝。
双极的镊子尖之间的组织,在被电凝后,保持双极原位不动,轻轻稍松双极,如果仍有出血,则继续电凝。这样避免双极电凝镊频繁进出手术区,避免反复寻找出血点。止血一处,就确实一处。
(二)
遵守基本原则,夯实基本功。
1 额颞开颅,肌瓣或肌皮瓣翻起后,如何缝合牵拉颞肌? 采用垂直于肌纤维走行的方向进出针缝合,打结、牵拉固定,如此确实也。
2 脑室外引流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,引流管需另行戳口引出。引流管另戳口,也是基本外科、胸外科、骨科等引流遵循的基本原则。
3 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手术,“收获”枕动脉,Harvesting occipital artery,需沿着肌间隙分离,这样做能减少出血,解剖界面清晰。此恰如,枕下后正中入路,沿白线分离枕部肌肉。
4 脑干手术、脊髓手术,沿沟、裂,纵行切开,而不是横行切开。这样做,总体顺神经纤维束方向,进而保护神经纤维束。
以上随手枚举的几点,既是基本原则,也是神经外科医师基本功。
(三)
其一,传统。
新生代颅底外科医师,在临床实践中正在悄悄丢失一些优良的传统。
比如查体,没有眼底镜,不看眼底,忽视神经眼科学的完整;或者,推给眼科医生完成视力、视野、眼底、眼外肌运动等检查,以至于神经外科医师没有亲力亲为的第一手资料。
又比如,颅底外科术前传统常行腰椎置管引流。时代发展,技术进步,新生代颅底外科医师越来越少的进行术前腰椎置管引流了。可是,常有这样的情况:颅底硬膜外入路,即使骨窗足够“低”,依然抬起费力,暴露困难。当充分剪开硬膜后,却又没有合适的脑裂、脑池放液位置,以至于脑肿胀明显,显露困难,有时被迫切除部分脑组织,已达显露。
未达病变,内心已受挫狼狈,失完美,有遗憾,这对追求卓越的颅底医师是很大的打击。口不言,面严肃,心忐忑,依然夜来辗转反侧。
其二,精准。
常常见到这样的病例,即凸面脑膜瘤,肿瘤体积不大,但却有长长的强化的硬膜尾。
有的医师其骨窗很大,足够包括强化的硬膜尾,术中亦将此部分切除,颇具Simpson切除理念;有的医师其骨窗不大,不包括长长的硬膜尾,仅着眼夺目之“肿瘤部分”,那胖胖的、扁扁的部分。
骨窗大小的不同,实质是:是否把长长的强化的硬膜尾视为肿瘤的一部分。
近几年来,“精准神经外科”的提法,是新宠,是趋势。从骨窗之侧面,精准之义,表达着借助导航等,骨窗刚刚好,不大也不小。
实践中,医师利用导航针对D形肿瘤设计骨窗,全然不顾长长的硬膜尾。因此,继续推进影像、病理有关“硬膜尾”的认识,解除争议,达成共识,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临床行为,有助于我们正确践行“精准”理念。
(四)
实践中,有时会遇到“三窝病变”,即病变侵及颅前窝、颅中窝及颅后窝。由此病例,念及目前的颅底外科学术交流。
其一,从上下沟通,到前后匍匐。
颅底外科学术交流中,存在大量内容探讨颅-鼻沟通病变、颅-翼腭窝病变、颈静脉孔颅内外病变等内容。这常给颅底外科医师,尤其是中青年颅底医师,造成如下印象:颅底病变,就是借颅底诸多孔裂而上下沟通的病变。
事实上,颅底许多病变横跨前中颅窝、中后颅窝,如蝶骨嵴脑膜瘤、三叉神经鞘瘤等。
三窝病变相对少见。三窝一体病变,常为表皮样囊肿,沿神经血管周隙匍匐爬行。三窝多发病变,常为神经纤维瘤病、脑底面的转移瘤等。在这里,分析三窝病变的定性,不自觉中运用了一元论与多元论。
此处意在提醒:我们要从思维认知上、从空间影像印象上,从上下沟通病变,向重视前后匍匐病变转变。
其二,“三窝病变”的处理抉择。
颅底外科复杂病变的手术处理,我想,不外乎以下三种抉择:
1. 一期手术、单一入路;
2. 一期手术、联合入路;
3. 分期手术、不同入路。
目前,随着技术平台的进步,在总体趋势上,既往的一期手术、联合入路,现在争取一期手术、单一入路解决。内镜辅助,是利器。
(五)
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,颇具两极性,看似背道而驰,实则殊途同归。
其一,“无牵拉”技术。
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,不但不再切除所谓的“哑区”,如额极、小脑半球外三分之一,而且这些区域有时术中都不再牵拉,“无牵拉”理念,深得人心。
内镜辅助眉弓锁孔入路,不再使用牵开器、脑板牵拉额底;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占位,有时不再牵开小脑半球。
实现“无牵拉”技术,我们至少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:
1. 摆好体位,借助重力等自然之势;
2. 有耐心,通过脑池、脑室,充分释放脑脊液;
3. 选择适合分块切除的病变。
无牵拉技术应用,使得牵开器、脑板等走向闲置。但是,时代的发展,各种新材料应用,各种新型的牵开器、头颅环等相继问世,在临床大量使用,又助医师之操作如鱼得水。
其二,标准大骨瓣。
微创时代、精准外科时代,小切口、小骨窗,减少出血,缩短操作时间等,是发展的一个极向。如从翼点入路之骨窗,到眶上外侧入路之骨窗,再到内镜眉弓锁孔之骨窗,骨窗越来越小。
但是,外伤、出血等处理,标准大骨瓣的推广与应用,又是发展的一个极向。
这骨窗的一小一大,都是理念的革新,技术的进步。
其三,神经生物学。
散发着系统控制论的思想,系统生物学,应时而生。同时,继续以“还原论”为指导,结构生物学研究,走向更微观。
向两极发展,看似背道而驰,实则殊途同归,均是进步发展。
(六)
神经外科,存在的许多学术争鸣,其实是伪命题,是认知局限产生的“争鸣”。
其一,平行发展,互补融通。
1. 多年来,争论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方式,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,各有优缺点,于是开颅手术与介入手术,平行发展,互补融通。
2. 有关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,新宠是额底纵裂入路,但是翼点入路依然大有用武之地。翼点入路并不过时,不存在“过时与不过时”的问题。
3. 内镜垂体外科,如火如荼。但是显微垂体外科与内镜垂体外科,依然平行各自发展着。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,广大地市医院,仍存在需要发展显微镜下鼻蝶手术的巨大空间。
争鸣的产生,往往与大家来自不同的诊疗平台有关。
其二,两极发展,背道而驰,是独特的平行发展。
科技进步,根治术的范围日益扩大,但各种姑息手术也日新月异。
神经调控,如帕金森病DBS,是针对本身不存在根治手术,而应运而生的“姑息”。
7T MRI来了。但是,影像检出率增加、治疗窗前移,并不能取代影像随访、门诊随访。如无症状脑膜瘤、部分蛛网膜囊肿的处理。
想想学术争鸣,想想一些朴素的道理,争鸣便不存在了。
神外资讯微信公众订阅号可以置顶啦!!!打开手机微信(6.3.16以上版本),找到订阅号中的神外资讯公众号,打开并点击右上角头像,进入神外资讯详细信息页面后,选择置顶公众号,这样您就可以将神外资讯置顶啦!从此,重要信息不再错过哦!
《神外资讯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如希望转载,请联系“神外助手”。请各微信公众号、网站及客户端尊重《神外资讯》版权,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“神外资讯”。《神外资讯》,欢迎您转发朋友圈。